白色风机擎天而立,光伏板如蓝色海洋般铺展……在吉林西部的“风电之城”白城市,通过将绿电转化为绿氢,再延伸出绿氨、绿色甲醇、绿色航煤、绿色碳纤维等系列产品,一条从“风光”到“氢能”的全产业链正在加速成型。
近年来,依托丰沛的绿电资源,白城瞄准氢能赛道,探索“绿电-绿氢-绿色化工”一体化模式,将“用不完的电”转化为“用得起的新能源”,全力打造绿氢产业新高地。
走进洮南市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现场,这里建设正酣。生物质气化炉与风电制氢等设备已安装就位,目前正处于设备、管道、电仪安装的冲刺阶段。
该项目是上海电气集团扎根白城、深耕洮南的重要布局,计划总投资约60亿元,预计6月15日投运并产出第一桶绿色甲醇。全面投产后,每年可产出绿色甲醇25万吨,首期年产5万吨。
“采用纯氧加压生物质气化技术、风电离网制氢技术以及富二氧化碳合成气合成甲醇技术等,实现农林废弃物与风电资源的高效转化,生产高附加值绿色甲醇,推动新能源与化工行业的深度融合。全程零化石能源参与,还能促进绿电就地消纳,这一模式可将每吨甲醇的碳排放降低65%,产品将作为船用燃料销往国际市场,年产值达12亿元,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项目负责人说。
该项目以洮南丰富的可再生资源风能和生物质能为基础,打造“绿色新能源+绿色化工”产业链,为实现大规模绿电消纳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
向东百公里外的大安市,另一座“绿氢工厂”建设同样热火朝天,预算投资近60亿元的大安吉电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项目投产后,年可产绿氢3.2万吨、绿氨18万吨,减碳65万吨,节约标煤23万吨。
“项目以风能、光伏发电产出的绿电为动力,电解水制绿氢,再以绿氢和氮气为原料合成绿氨。”国家电投吉电股份大安绿氢公司董事长宋树林介绍,“绿氨”相对利用化石能源生产的“蓝氨”“灰氨”更受欢迎,这个项目不仅会为吉林省带来清洁化工产业,也将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谋求效益。目前,项目已与国内外多家客户签订绿氨意向销售协议。
白城风功率密度的等级达到2级以上,年利用小时数3300小时至3800小时;太阳能属于我国太阳能资源B类很丰富区,年利用小时数1600小时,新能源开发条件得天独厚。截至2024年,白城市新能源装机规模已经突破1600万千瓦,其中风光电装机量占全市电源装机量的85%。今年,白城市将继续扩大开发规模,接续实施30个新能源发电项目,确保全市新能源开发规模达到1900万千瓦,力争突破2000万千瓦。
近年来,吉林省开创实施“绿电+消纳”模式,新能源装机规模实现突破,下游氢基绿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新能源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日前,吉林省召开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上强调,要树立“绿电是宝贵工业原料”的理念,进一步提升本地消纳能力,加快将绿电转化为下游工业产品。积极创造用氢消纳场景,推动绿电多元替代,加快“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步伐,最大限度拓展绿能应用场景。
绿色发展,创新驱动。从“风驰电掣”到“氢涌如潮”,白城用实践证明:在这里,每一缕风、每一束阳光,都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提供更多绿色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