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早春的查干湖畔,成群的秋沙鸭在湖面欢快嬉戏,为这片宁静的水域增添了勃勃生机。不远处,吉林油田新立采油厂Ⅲ区块零碳示范区4个集约化大平台170余口油水井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与自然景观相互辉映,共同勾勒出一幅自然图景与工业文明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在这里,“地下采油空中发电”的运作模式,让每一口井的钻探、每一度电的生产,都在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自2014年启动大井丛集约化建产模式以来,吉林油田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累计减少征地近12.6万平方米,将地上碧水与地下“黑金”的共生关系推向全新高度。
集约化建产
生态与工业的共生新模式
吉林油田的集约化建产之路源于对查干湖生态的坚定守护。查干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好这块“金字招牌”早已融入油田的开发理念。2015年投产的1号大井丛平台,堪称样板。仅用2.5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就成功实现了地下100余万平方米油藏的开发。通过科学规划与运用先进技术,与传统开发方式相比,减少征地7.2万平方米。这一成果源于吉林油田巧妙地运用定向井技术,让井身朝着特定方向延伸,精准触及地下油藏。同时,采用密集井网防碰绕障技术,在有限的土地上合理布局井位,避免了井与井之间相互干扰,如同在螺蛳壳里精心规划出一座高效运转的“地下城市”。
2022年投产的16号平台更是将集约化理念发挥到极致。在仅仅1.8万平方米的土地上,牢牢掌控着地下几百万平方米的丰富油藏,较常规开发减少永久征地6.79万平方米。这种在极小空间内实现大规模油藏开发的做法,凝聚了吉林油田在技术与规划上的智慧与能力。在这个平台上,钻井效率提升50%,投产方案优化设计和配套改造技术实现产能到位率达114.3%,这意味着在获取更多石油资源的同时,实现了石油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完美平衡。
生态保护贯穿于吉林油田开发全周期,在钻井泥浆处理方面,采用“工厂化收集+资源化利用”模式,通过集中收集泥浆,运用先进的处理工艺,将其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岩屑变废为宝,成为路基材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废水经过专业处理后蓄能到油层补充能量,可谓一举两得。
在施工时间的选择上,吉林油田也充分考虑到生态因素。在冬季封冻期集中施工,最大程度减少了对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干扰。处理压裂返排液时,采用密闭流程回收,在线配置调剖体系循环再利用。在16号平台,5G无人巡检系统利用高清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控油井运行状况,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报警并采取措施,大大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正如新立采油厂一级工程师吴琼所言:“我们生产的不仅是原油,更是生态价值。”
技术突围
老油田提效降耗的全新路径
吉林油田面临着“三低”油藏的开发困局,他们以技术创新作为破解开发难题的关键钥匙。以16号平台为例,通过“井网重构+集团压裂+液压采油”技术,平台增效提产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井网重构方面,运用先进的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技术,对地下油藏的地质构造和流体分布进行精准刻画。将传统的“撒网式”开发转为“靶向治疗”式开发,根据油藏具体情况,优化井网布局,使每一口井都能最大程度地开采原油。
在集团压裂技术上,将多口井进行联合压裂作业。通过精确控制压裂液的注入量、压力和时间,在地下形成相互连通的裂缝网络,大大提高了油藏的渗透率,让原油能够更加顺畅地流向井底。这种技术的应用,使得采收率提升了8.7%,单井产能提升了31%。
这背后是一系列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地质革命,应用开发地震技术和数值模拟技术精准刻画储层展布和剩余油分布特征;工程突破,自主研发液压抽油机实现“一机双井”,能耗降低了25%;大斜度井轨迹优化技术使井身质量合格率达100%,最大水平位移突破1153米;智能跃迁,低成本物联网系统构建“井—间—站”数字化管理闭环,生产管理效率提升了25%,16号平台更成为智能化无人值守采油平台。
新能源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吉林油田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全新变革。1号平台的504块光伏板日发电1200千瓦时,与空气源热泵、井筒取热系统形成多能互补。16号平台的“风光发电+电加热器”系统更是具有开创性意义。通过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年替代天然气63万立方米。2023年8月,中国首桶“零碳原油”在此诞生,标志着传统油田完成了从“能源生产者”到“生态工程师”的华丽蜕变。
生态守护
全链条低碳开发的吉林实践
从“地下采油”到“地上造绿”,吉林油田的集约化实践正在为老工业基地的绿色复兴书写生动篇章。新立Ⅲ区块零碳示范区的集约化平台通过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年替代网电700万千瓦时,节约天然气8万立方米。其核心经验凝结为“双提双降+低碳零碳”模式,即提高单井产量、提高区块采收率、降低产能建设投资、降低开发生产成本,最终实现质量、技术、智能、绿色、效益融为一体。
这一模式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百万吨产能建设投资方面,降低了18.8%。通过优化井网布局、采用先进的钻井和采油技术,减少了不必要的工程建设,降低了设备采购和安装成本。在采收率提高方面,通过“井网重构+集团压裂”等技术,使得采收率提高了10.2%,让更多的原油从地下被开采出来,增加了油田的可采储量。土地利用率提升80%,集约化平台的建设,使得在有限的土地上能够部署更多的油水井,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据吴琼介绍,围绕绿色转型发展,吉林油田将持续深化工程与地质、地面与地下、技术与经济、油气与新能源一体化优化,严格把控油田开发方案设计源头的效益关和方案实施过程的成本关,持续推动大平台集约化建产模式迭代升级。
吉林油田的大井丛集约化建产实践,展现了一条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共生的新路。在这里,每一滴原油都承载着技术创新的智慧,每一度电都凝聚着绿色转型的决心。
从采油平台的崛起到负碳生产的突破,从查干湖畔的生态守护到松嫩平原的能源转型,吉林油田证明:传统工业的突围,不在于与自然对抗,而在于与生态共舞。这份“碧水黑金两相宜”的答卷,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吉林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