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王昊飞张博宇王 帆周万鹏
当从小陪伴到大的冰雪有了新的“定义”,一个生长于东北农村的孩子也有了新的人生选择。海拔约1200米,气温-17℃,在位于吉林市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的北大湖滑雪度假区H6岗梁道上,半月谈记者见到了32岁的王奇。他的新选择,是2024年7月人社部公布的19个新职业之一——滑雪巡救员。
王奇:我出生在吉林市北大湖镇白石村。对我来说,冰雪是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一到冬季,就和小伙伴们在雪地里撒欢,但确实没有想过,长大后会从事与冰雪相关的职业。
1993年,北大湖滑雪场作为第八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雪上项目竞赛场地而投建。虽然当时的吉林市是我国冰雪运动大市,但农村的百姓们普遍对滑雪运动“无感”。对大多数村民来说,进入冰天雪地,就是进入了“猫冬”的季节。
我现在是北大湖滑雪度假区巡救队的队长,之前入过伍,也到南方工作过一段时间。当北京冬奥会成功申办以后,吉林的冰雪运动热度明显增加。感受到这样的变化后,我回到家乡,在滑雪度假区谋一份职业。
滑雪巡救员王奇正在调整雪道防护网 周万鹏 摄
H6岗梁道长2269米,平均坡度24.5%,是一条标准的中级雪道,适合已有一定滑雪基础的爱好者进一步提高滑雪技术。雪道上的王奇全副武装,但与其他飞驰而下的雪友不同,他沿着雪道一侧的护栏缓慢滑行,时刻观察着四周的情况,身影时常被刮起的风雪遮蔽得模糊不清。
王奇:作为滑雪巡救员,我们主要负责对滑雪者及设施设备进行安全巡查,时刻关注雪道上滑雪者的状况,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比如,检查雪道是否有障碍物,防护网是否完好,设施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当有滑雪者受伤时,我们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伤情评估和应急救助,必要的情况下还要进行简单包扎、固定,并将伤者安全转移运送到医疗点,保障滑雪者的生命安全。
雪道上的应急救援有着十分专业的要求。比如,在坡度较高的雪道上如果发生碰撞事故,是无法使用山地摩托进行救助的,这就需要巡救员使用山地救援船,由两人配合,一人掌握方向,一人控制速度,拖着伤者滑下雪道,送往医疗点进行救治。因此,巡救员要在各个雪道上时刻不停地巡逻,确保一旦有突发情况,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处置。
我们全队现在有40名巡救员,每天进行分组巡逻,循环往复。我们从早上6∶30上山,持续工作到16点前后下山,确保雪道关闭后,山上没有游客滞留,以便压雪车进行作业。晚上还有夜场开放,所以18点到21点间还有一轮巡护。最忙的时候,一名队员一天的滑行里程可能就会达到40甚至50公里。
这是一份充满挑战的新职业。滑雪巡救员要持有中高级滑雪教练资格证和红十字救护员证。对于应聘的巡救队员,在持证基础上还要进行滑雪能力的考核,专业资格与实操能力缺一不可。而在实际工作中,巡救员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多变。比如遇到游客发生纠纷,他们要进行劝阻,帮助化解矛盾,或者协调警务人员进行处置;有游客丢东西,他们要帮忙寻找,尽可能减少损失。
王奇:有一年雪季,曾经有一位滑雪爱好者翻越护栏,后来在树林里迷失了方向。接到救援电话,我们出动了4名队员进行寻找,用了几个小时顺利将其找回。对方送来锦旗,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也让我多了一种神圣感。
滑雪巡救员王奇 王帆 摄
雪季以外的时间,我们也不闲着。在夏季,维护设施、修复草坪,我们这些滑雪巡救员的工作内容随着冰雪产业向四季的延伸而扩展。有趣的是,巡救员们有全职也有兼职,雪季结束后,会有部分队员回到自己原本的岗位上,有人做机械工程,有人自己经营商铺。但只要雪季一到,大家就又会集中到雪场,成为滑雪巡救队的一员。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制定标准,同时与其他雪场以及国外的救援专家进行交流,提升我们的服务水平。据我了解,国家和吉林省的有关部门,在不断推进滑雪巡救员的职业培训和人才评价工作,帮助从业者更好地规划职业发展,促进职业能力提升。
冰雪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新的机遇,与“滑雪巡救员”等19个新职业一同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还有“冰鞋维修师”“雪板维护师”“雪鞋维修师”“雪道规划师”“冰刀维护师”“造雪师”等28个新工种。这些新职业的日益完备,将更好地推动大众安全科学地参与冰雪运动,助力冰雪产业可持续发展。
王奇:我相信随着中国冰雪产业的不断发展,滑雪巡救员这个职业会越来越受到关注,也会有更多人加入这个行业。只要条件允许,我会一直守护着这片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