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近日,长春市委宣传部、长春市委网信办携手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吉林日报推出“长春振兴突破这一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探寻2024年长春产业升级背后的智慧与力量,感受科技创新的蓬勃动力,见证民生改善带来的幸福温度,领略乡村振兴勾勒的壮美画卷,全力推动长春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247.3亿斤、248.5亿斤、254.91亿斤、259.92亿斤……长春市粮食总产量连年增长的数据背后,是一份来之不易的丰收答卷。
作为黄金玉米带、水稻带上的农业大市,长春市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 2024年,长春市粮食生产遭遇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全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259.9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占全省30.46%,增幅高于全省0.07个百分点。与2023年相比增加5亿斤,增长1.97%,粮食总产量、播种面积、单产连续实现三连增,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作用更加突显,中国人饭碗里的“长春粮”占比更高。
小田并大田 藏粮于地的长春实践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是确保粮食丰收的基石。
小田并大田,零散土地全相连。2024年,长春市朝阳区在乐山镇辛屯村试点“小田变大田”模式取得了成效。村民自愿“互换并地”,优化集约土地130公顷。通过田埂垄沟复耕、废弃沟塘治理、生产道路整合等方式,零散边角地块得到利用,增加3%以上的耕种面积。 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
在长春北部,榆树市五棵树镇的天雨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着近万亩农田。“土地集约化经营,有效破解了土地零散不易管理的难题,更便于农业机械化的应用。”该合作社理事长丛百元说。
“农田集约化种植省心省力,旱能浇、涝能排,粮食丰收有保障。”公主岭朝阳坡镇孔家村种粮大户王阳说,这一年承包了70公顷土地,全部丰收。
“全镇初步探索形成‘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社会化服务经营机制,全镇全程托管面积达到52650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33%。”公主岭市桑树台镇政府相关负责同志说。
公主岭市多地采用“土地托管”模式,将分散的土地统一规划、统一服务,实现规模化经营,推进农业生产流程标准化、科技化、集约化,让农民种地越来越轻松。
近年来,长春市紧密结合耕地资源条件、农业生产实际,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重点围绕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等领域,持续加大投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为粮食丰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过去的一年,长春市农业生产托管等面积达到1983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79%,其中农村土地流转1427万亩、占承包地面积58.8%,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将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让农民放心当“甩手掌柜”。
“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将过去零散的土地集约化管理,种植和收获效率、作业水平都得到了优化和提升,为农业生产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长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同志说。
过去的一年,长春市坚持良田建设,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合力推进万亩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及千亩级核心辐射示范区建设。2024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2384.04万亩,较去年增加4.5万亩,占全省27%,稳居全省第一;建设高标准农田238.95万亩,累计建设1303万亩,建成面积占永久基本农田的58.83%,年度建成面积历年最高,是2023年的1.5倍,居全省首位。
藏粮于技 让农业生产更有“科技范儿”
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粮食增产的重要手段。
植保无人机、装载着定位系统的免耕播种机、联合收割机……在种粮大户王阳家的农机库房里可以看到多种型号的现代化大中小型农机。
农机联网、智慧操控,减轻了农机手的工作量。“现在的地比以前好种了,就像机器们有了‘思想’。农机装上导航系统后,不仅省人力还省土地。”王阳拿出手机查看农田各项数据,一脸自豪地说。
“不用驾驶就能按照规定路线作业。加满油,设置好程序,农机就可以自己干活了。还可以通过农机上的传感器进行数据监控、采集……”长春榆树市黑土地家庭农场负责人对智慧农机念念不忘。
“用无人机一天植保30多垧稻田,扬肥均匀,肥效好。现在两个人一天就可以比以前10个人干的活儿还多。”九台区龙嘉街道水乡村村民张顺达说。
2024年,长春市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全市农机总动力超过1260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超过29万台,收获机械超过3.8万台,配套机械超过55万(台)套,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6%,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超过全国21个百分点。长春市被评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所辖六个县(市、区)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长春市正由农机大市向农机强市加速转变。”长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同志说,长春市加快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和农业大数据融合,在“智慧农业”上下足功夫,正在打造可复制易推广的绿色生态、高效环保的现代农业新模式。
良田沃野、科技赋能。长春市坚持施良法,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保障。大范围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开展粮食单产提升行动。2024年,长春粮食作物单产1090.26斤/亩,每亩较上年增加19斤,增长1.77%,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18.58斤/亩。集成应用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化、生物防控等40余项增产增效技术,实施“深翻还田+增施有机肥”30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2000万亩以上、“一喷多促”作业近500万亩,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1261万亩,占全省实施面积30%以上。
稳粮增效 绿色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
松花江畔,稻谷飘香。
走在长春德惠市岔路口镇江畔农牧专业合作社观光栈道上,一边是金色稻田,一边是宽敞明亮的大米生产车间。
这里借助稻田资源,以四季稻田景观为切入口,通过农事体验、趣味钓螃蟹等方式,探索种养结合、精深加工、“农业+文旅”相结合发展模式,走出一条致富新“稻”路。
松花江贯穿岔路口镇,土质肥沃,水源丰富,对于种植水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远近闻名的水稻大镇和鱼米之乡,也是德惠市创建1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之一。2024年,岔路口镇大力推广稻田养蟹、养鱼、养虾,全镇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近3.2万亩。
作为吉林省稻渔综合种养整市推进示范区之一,2024年,德惠市把高质量推进稻渔产业全域发展作为加快农业强市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项战略举措,全市种养面积达到10万亩,形成稻田养蟹、稻田养鱼、稻田养虾、鱼蟹混养、虾蟹混养等五种模式有机融合的局面,充分释放“增渔增收、节地节水、循环高效、绿色生态”叠加效应。
“通过实施稻渔综合种养,每亩综合收益能够达到1000元以上,稻米通过绿色认证的每亩综合收益能达到两三千元。”德惠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同志说。
一水双用、一田多收彰显了长春立体、生态、高效的大农业范儿。
稻渔综合种养取得的成功不止德惠市,这种新模式在长春市九台区、双阳区、公主岭市等多地也正在积极推广,综合效益显现,水稻产业已经从单一的种植业,向水产养殖、禽类养殖、农产品加工、文旅研学等领域延伸链条。
“实现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深入践行大农业观,将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与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有效衔接,在稳定水稻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同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