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良一智”推进农业现代化、“智改数转”注入工业新动能、创新驱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商品粮基地和人文科教大市,“北国春城”长春正扛起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历史担当,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巩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长春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长春市将锚定重点领域攻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吹响中国式现代化长春新实践的“号角”。
“四良一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10月,金灿灿的田野迎来了又一个收获季,颗粒归仓、丰收在望。作为黄金玉米带、水稻带上的农业大市,长春市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扩良田、用良机、育良种、施良法,发展智慧农业,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高标准农田沃野千里。行走在长春广袤的田野,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一块块精心打造的高标准农田,已成为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今年,长春市重点推进238.9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截至6月底,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249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56.39%。
农机装备提供“硬核”动力。过去一年,长春市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水平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截至2023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257.36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在95%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牵引玉米免耕播种机保有量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
4月2日,在公主岭市范家屯镇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驾驶农机整理耕地上的秸秆(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粮食“芯片”正成为大产业。近两年,长春市以公主岭市种子产业为基础,以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核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加快推进先正达集团中国春玉米研发中心、鸿翔种业硅谷园等一批种业项目建设,并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目前,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种子年产量实现1.48亿斤以上、持证种子生产企业达55家,已成为东北地区种子生产经营销售集散地。
先进农业技术大范围推广。今年,长春市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超过1200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50%以上;示范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面积达566.45万亩,水稻稻瘟病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赤眼蜂防螟等农业技术推广基本实现全覆盖;通过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目前全市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
智能化农业场景应用不断扩展。近几年,长春市重点围绕玉米、水稻等作物,建设生态无人农场试验基地,分别在农安县和公主岭市组织开展了农业生产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开展耕、种、管、收等环节无人化作业1400亩,实现了节种节药节肥、省水省电省人工、增产增效增收,打造出可复制易推广的绿色生态、高效环保的无人农场新模式。
“智改数转”注入工业发展新动能
工业是长春经济的“顶梁柱”和“压舱石”。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长春发力新型工业化,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变革,正在产业链上快速推进。
在位于长春的中国一汽生产线上,自动化机器人与工人默契配合,机器灵活转动,精准地完成焊接、装配等任务,工人们则专注地监控着每一个生产环节。一汽新能源动力总成事业部总经理帅睿表示,企业自主研发管理软件,创新应用20多个数智化场景,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1月5日,中国一汽新能源动力总成车间内,工人在数字工位上工作。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上半年,中国一汽在长春下线多款新车型,在性能、续航以及智能化方面展现出行业先进水平。
“智改数转”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既是长春市工业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提质增效的内生动力。
在长春市高新东卓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这里建成的“省级数字化示范车间”实现了采购、销售、仓储物流、生产制造和质量控制的全工序数字化系统控制。各部门根据系统指令协调配合,从生产到出货的全流程有条不紊,生产任务等信息在车间大屏幕上实时更新,为企业运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智改数转’,企业的生产效率大为提高,每名工人平均每天可节约工作时长3.39个小时,库存占有率降低70%以上,显著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公司数字化项目负责人张嘉宇说。
当前,长春市紧抓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机遇期,统筹用好国家、省、市政策资金,成立市区两级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专班;建立长春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库,常态化组织行业专家和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开展近30场“县区行”“行业行”系列宣讲活动,为超过700户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诊断,遴选推广超过50个“小快轻准”典型案例;加快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促进中心、“产业大脑”等“数字底座”,推广普及5G+、人工智能、工业大模型等新技术应用,全面激发工业企业转型内生动力。
如今,一汽繁荣5G工厂、中车长客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机械九院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启明信息工业互联网创新领航案例等20多个重点企业和项目入选数字化转型“国字号”示范案例、场景,充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实现数字化转型。
1至9月,长春市604户工业企业新启动数字化转型项目1004个,一个又一个工厂车间降本增效、焕发新生。
成果转化加快催生新质生产力
走进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一条封装车间固晶生产线上只有一名工人在巡查,装载原料、固晶操作、成品运输全部依靠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完成。
该公司是依托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建立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国内最早布局COB显示屏的创新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高密度集成三合一LED显示产品的研发,是国内较早实现全倒装COB全系列显示产品完整生产制造及量产的企业。
目前,公司的智能生产工厂实现了先进封装设备、机器人与信息技术的理想融合,其中芯片级倒装LED集成封装、像素级复合采集、混合叠加灰度增强驱动控制等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长春市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3年以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创新体制机制,一批优质成果加速落地转化。科技成果本地转化2050项,增长1.4倍;高新技术企业突破千户,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长近两倍。
3月14日,在位于吉林长春的珩辉光电测量技术(吉林)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装配光学测量仪器。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产业园的发展,是政府和研究所共同酝酿、推动的成果。”长智光谷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说。2023年8月,长春市召开“政产学研协同 地校院企携手 创新引领长春振兴突破发展大会”,市政府、高校院所、开发区三方签署了共建首批科技产业园区(研究院)协议,首批合作共建8个科技产业园。今年上半年,又新认定4个科技产业园,总数达到12家。其中,9家已投入运营,入园企业146家,转化科技成果200余项,集聚科研人员1000余人,2023年营收超过11亿元。
同时,长春市还制定出台《长春市关于支持在长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政策措施》,重点加大对早期成果转化项目的支持力度,更加侧重协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今年上半年,在长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转化1450项,同比增长70.8%。
据了解,长春市正围绕全年科技成果转化突破3000项、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000户,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张恩惠表示,长春市将紧盯阻碍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影响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障碍、各地发展最紧迫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事项,逐个领域研究,精准发力、集中攻坚,加快形成实质性突破,以改革实效赋能发展。(记者王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