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河湖记者行——“醉”美伊通河-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9/17 09:54:35
来源:吉林日报

幸福河湖记者行——“醉”美伊通河

字体:

  山田望稔秋收近,川流不息的伊通河穿过一片片金色稻海,默默浸润着两岸万顷良田,铺展出一幅壮丽的生态长河画卷。

  伊通满族自治县,是吉林省唯一的满族自治县。这里是343.5公里伊通河的源头,域内伊通河曾是明清时期重要的运粮黄金水道。

  但近代的过度索取使伊通河源头区曾出现水源涵养能力退化,中下游河流生态基流短缺,水体自净能力不足……

  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守住“青山”不负“绿水”,成为伊通河源头治理的一道重要考题。

  河湖长制工作全面实施以来,伊通县委县政府闻令而动,在实践中创新举措,以抓铁有痕的干劲儿,劈波斩浪、勇立潮头,奏响了建设幸福河湖的铿锵壮歌。

  创新设计理念,筑牢生态根基。伊通县委县政府坚决扛起源头治理责任,积极采取治理措施,先后实施了伊通河一、二、三期防洪工程建设,全面提升伊通河城区段防洪能力。关停两岸养殖场,治理入河排污口,停止采砂,清理河道垃圾、畜禽粪污,退耕还河……经过一系列举措,使伊通河水质稳步提升。

  泡塘连成“串湖”,深度净化水质。2021年,伊通县精心谋划实施伊通河左岸河漫滩湿地工程,将11个自然泡塘连成“串湖”,采用“表流人工湿地后接稳定塘水处理技术”,通过逐层过滤、生态净化,年可深度净化城区污水处理厂尾水630万立方米,伊通河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2022年,又开工建设了伊通河右岸河漫滩治理与水环境保护项目,进一步扩大了伊通河两岸绿地湿地面积,营造了区域小气候,治水的生态效应正在释放和显现。最新的水质监测数据表明,污水处理厂尾水经过人工湿地处理后,污染物浓度得到了有效降低,伊通河水质由原来的劣Ⅴ类稳定达到Ⅲ类及以上,人工湿地生态成效显著。

  生态文化融合,构建多元格局。伊溪湿地公园将满族文化与水景观、水生态深度融合,以“文”为魂,以“水”为脉,将水、植被、湿地以及满族人文景观有机融合,形成了“一核、三线、四区”多元空间格局,为群众搭建了运动健身、旅游观光、休闲游憩、亲水乐水的平台。目前,伊通河伊通县城区段已被认定为省级水利风景区,成为展示伊通形象的重要窗口。

  强化河湖管护,释放生态效能。为实现河湖长治久清,伊通县通过抓牢项目载体,聚焦幸福河湖建设,着力提升区域水环境承载力,推动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持续提升河湖治理生态效能。通过加强巡河监管,创新建立河湖长制“月考评”制度,在“巡河”上下功夫,在“清河”上下决心,进一步夯实巩固河湖治理保护成果。

  基层党建引领,推动全民治水。伊通县聚焦生态区位优势,通过“基层党建+河湖长制”模式,落地落细河湖长制各项工作,不断引领各界通过多种形式参与保护河湖,形成强大合力,有效构建了“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河湖管护与治理新格局。

  随着党建引领“河湖长制”落地落实,形式多样的全民健康亲水活动蓬勃发展,引导群众动起来、乐起来,进一步促进了伊通县全民健身与河湖长制工作的深度融合,让人人成为全民健身的参与者、河湖长制的宣传者,书写了水生态、水文明快速发展的新画卷。

【纠错】 【责任编辑:黄维】